《投资的栅格理论》第5章讲的是投资和心理学的关系,这两个领域的紧密关联其实不用继续多说,有些心理特点在上一系列《探索智慧》阅读笔记中也已经有所涉及。
来源:逸柳投研笔记
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市场,主要是希望能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:我们怎样学习?怎样思考?怎样交流?怎样表达情绪?怎样应对突发事件?怎样处理信息?怎样在群体中生活?怎样形成执念和偏见?
格雷厄姆说“投资者面临的最大危险,就是在认识到投机之前,已经养成了投机的习惯”。
而形成习惯之后,不仅认识不到,而且还会潜意识对这种习惯进行辩解,对相反的观点进行反驳。
就如同买股票的时候,想要决定买点、卖点,都会情不自禁地去做一些技术分析,比如,这条k线比较危险,那个分时成交量比较异常之类的,其实也是某种投机思维。
按照凯恩斯的总结:“投资是预测企业或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收益情况而产生的行为,而投机是预测股市心理变化而产生的行动”。也就是说对于具有客观性的经营活动和市场活动的预期是投资,而对主观色彩的心理活动的预期则是投机。
投资和投机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关注点,赚的是两种不同的钱,尽管由于最后都通过股价的变量产生作用,这两个概念有时候并不是泾渭分明,但是想要在市场中长期生存,就不得不对这两种分析进行区分。
在股票市场,不管做投资还是做投机,都需要考虑到制度的因素,也就是各类预期,都是基于某种制度环境下的预期。
制度不能从直接表达的视角来看待,比如有些设定,可能口口声声说是推动长期投资,但是里子里面还是助长投机风、收割普通投资者,精神分裂是很常见的现象。
“大部分人具有根深蒂固的投机心理和赌博习性,股票常常会屈服于渴望、害怕、贪婪”。因此也决定了“市场先生”的情绪多样性,时而冷静,时而癫狂,时而沮丧,时而对未来感到迷茫。
群体思维是股票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心理现象,勒庞在《乌合之众》这本书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。群体行动与单独行动完全是两码事,即便再有理性的人,在群体中也可能因为有形和无形的压力而屈服,失去自己的独立判断。
过度自信是最折磨投资者的一种心理倾向,在过度自信下,投资者会认为自己知道更多、能耐更大。其一个典型的行为表现就是:进行更为频繁的交易,谜之操作、骚操作非常多。
“人类是追求模式的动物,我们需要对目前还无法解释的事件有个说法”,不管答案是否具有科学性,我们需要的不是答案的内容,而是答案本身。所以就会有很多迷信的解释,或者神学、玄学等等。
世界上的事物,并非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科学理论进行解释,如果不行,但是人类又需要一个解释,那么迷信或者其他的东西就出来了,是一种很好的搪塞和糊弄方式。
在股票市场上,我们热衷于看股评家们、分析师们对市场的头头是道的分析,也是这样一个原因,即便是说的东西都是扯淡,但就是有人愿意听,毕竟,解释的内容无关紧要,重要的是解释本身。
评论0